中新社绍兴10月2日电 题:绍兴黄酒逐浪“新国潮”
人手一支黄酒棒冰,与黄酒奶茶合影,在慢酒馆酌一杯黄酒拿铁……时值中秋、国庆假期,浙江绍兴大街小巷出现“同款游客”——为黄酒买单。
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系东方酿造界的代表,尤以绍兴黄酒最佳。然而在激烈的酒品竞争中,黄酒市场逐渐被葡萄酒、白酒挤压,面临着“破圈”挑战。
10月1日,游客在浙江绍兴购买黄酒棒冰。 项菁 摄
观察这个假期里的“中国黄酒之都”绍兴,黄酒正以一种新面貌、新方式,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全都击中了味蕾。”位于鲁迅故里的绍兴黄酒馆内,展出了黄酒酿造工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黄酒及文创产品,来自“中国啤酒之都”山东青岛的青年陈浩告诉记者,他原先认为黄酒只是烧菜用的料酒,到绍兴品尝了棒冰、奶茶、咖啡三种黄酒衍生品后,刷新了对黄酒的印象,“黄酒很古老,也很时尚”。
“黄酒棒冰卖得最好,批发量成倍增长。”对于该现象,绍兴某棒冰批发商陈洁并不意外,她受访时表示,“黄酒是绍兴的特产,这些产品创新又实惠,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其实,在咖啡加白酒的酱香拿铁“出圈”之前,绍兴黄酒便在探索“跨界”融合之路。不只与咖啡、奶茶、巧克力等简单结合,历史悠久的绍兴黄酒,正依托新消费理念,倡导一种不急不躁的生活方式。
“和黄酒一样,让生活慢下来。”在沈园拍完一套汉服照后,来自江苏常州的“00后”吴书瑶和朋友走进旁边一家慢酒馆,下单了黄酒拿铁,并拍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
吴书瑶称,自己从未喝过黄酒,对其印象是“有点苦”。在慢酒馆深入了解后,其直言“重新认识了黄酒”,“绍兴黄酒要经历一年的漫长酿造过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很像一种生活态度。”
这家慢酒馆一层面朝街区,对外专设黄酒衍生品售卖窗口,二层是名为“黄縢酒咖”的黄酒主题咖啡馆,除饮品之外,还推出黄酒伯爵千层等多款甜品。记者看到,到店顾客大多是年轻人,不少和吴书瑶一样,希望了解黄酒、体验“慢生活”。
“黄酒专卖店随处可见,但难以俘获年轻人芳心。开慢酒馆就是希望营造如黄酒一般的慢生活,借此吸引‘年轻粉’。”该馆馆长金华彪受访时介绍,这个假期,该馆黄酒相关衍生品日均销量上千件,足见黄酒的新魅力。
近日拍摄的杭州亚运会花雕珍藏酒。项菁 摄
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仅是单品、理念“破圈”,黄酒小镇“微醺音乐会”、“绍兴黄酒之旅”路线、含“亚洲盛会、浙江荣耀”字样的花雕珍藏酒……眼下,绍兴黄酒正“借梯登高”,探索多种可能,掀起一股股“新国潮”。
除了在中国,绍兴黄酒也“圈粉”海外民众,尤以亚洲出口量最大。日前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绍兴黄酒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亮相,一位位古装少女在绍兴花雕酒坛间翩翩起舞,向世界展示了亚洲风采和中国文化“新潮”。
酒香不怕巷子深,纵使历尽千帆,绍兴黄酒“归来仍少年”。(完)
央视网消息: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最近,新疆棉花陆续开始收获。在昌吉州玛纳斯县,74万亩棉花陆续进入成熟期,棉农们抢抓有利时机,开始大面积机械化采收新棉。
玛纳斯县南靠天山山脉,土壤肥沃、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是新疆的重要棉花产区,也是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2023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74万亩。在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吕家庄村的万亩棉田里,3台新引进的棉花采收打包一体机正在采收棉花。采棉机能够高效快速地将棉花从棉秆上脱离,采净率高达95%以上。一台采棉机平均每天可采收700多亩棉花,相当于1000名拾花工劳动量的总和。
为确保棉花采收顺利进行,新疆组织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解决技术问题和协调采收机械车辆。目前,新疆棉花自北向南陆续成熟收获,10月5日以后将进入大面积收获,预计新疆棉花2023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
新技术新模式 助力新疆棉花丰产丰收
2023年,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新疆相关科研力量,历经十多年潜心攻关,共同研究推广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新模式,为棉花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新疆,过去种植棉花多采用“矮密早”植棉模式,具体就是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矮密早”模式适宜新疆水资源紧张、蒸发量大的特点,在手摘棉花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棉花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的基础上,“宽早优”植棉新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宽”是指行距拓宽,“早”是指棉花早发早熟,“优”是指原棉品质优良。它是适应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采收、提升棉花生产品质需求的一种绿色、高质、高效、高产植棉新模式。
有了良种,还需要良法。“宽早优”植棉新模式结合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13,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为加快“宽早优”植棉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了“种子企业+科技示范户+轧花厂”的推广应用体系,在新疆累计推广面积4100多万亩。
新设备新工艺 回收棉田农用残膜
2023年,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次实施无水化农用残膜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了新疆第一条生产线,推进棉花的绿色生产。
农用残膜可能被风吹散,或者被水流带入河流和湖泊,不仅会影响土壤和水的质量,还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针对新疆农用残膜回收问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研发了废旧地膜收集利用处理体系。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废旧地膜处理生产线相比,该处理体系无需用水对废旧地膜进行清洗,而是通过粉碎、干洗、筛选等生产流程,把地膜、秸秆、尘土完全分离,直接将分离后的废旧地膜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物流托盘、垃圾桶、窨井盖等塑料制品,减少了水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