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玉溪10月2日电 题:当“台湾花枝丸”遇上“云南小锅米线”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台北,鱼丸、阿婆铁蛋、大肠包小肠;桃园,大溪豆干;宜兰,葱油饼、包心粉圆;新竹,贡丸、米粉、肉圆……在云南省中部玉溪市的知名台味小吃店“御味轩”里,画着一幅台湾地图,地图旁标注着台湾各地的招牌美食和景点。这成了当地民众了解台湾的窗口。
“我们店里的很多客人都是玉溪五中的学生,他们对宝岛台湾充满好奇。”店主肖鹏、黄郁芬夫妇说,开店的初衷,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他们发现的台湾味道、台湾“小确幸”。如今,这一目标已然达成。
肖鹏和黄郁芬是一对两岸夫妻,一个出生在玉溪易门,一个来自台北。两人的相识,源于2008年在上海的一次邂逅。彼时,肖鹏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一天,作为公司代表,他接待了在台北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的黄郁芬。
“当时,她第一次来大陆,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肖鹏说,他和黄郁芬年纪相仿,又特别聊得来,就成了黄郁芬了解大陆的向导。
后来,俩人互留MSN,成为朋友,又发展为恋人。半年后,黄郁芬来到玉溪,和已归乡的肖鹏会合。
“玉溪不仅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百姓还很热情质朴。”第一次来玉溪,黄郁芬就喜欢上了这里,还爱上了玉溪的豆腐小锅米线和牛肉卷粉。返台后,黄郁芬决定辞掉工作,重回玉溪,让两人的异地恋画上句号。两年后,肖鹏和黄郁芬步入婚姻殿堂。
“我们俩一个像台湾花枝丸,名字好听、外刚内柔;一个像玉溪豆腐小锅米线,其貌不扬,但越吃越有味儿。”肖鹏说,尽管他和太太成长在海峡两岸,但大家的三观一致、尤为契合。
婚后,为了照顾台湾的父母,肖鹏陪黄郁芬回到台北。其间,酷爱美食的他在亲戚家的饭店做起厨师,潜心钻研台湾小吃。
“台湾很多人都是从大陆各地过去的,他们会向我打听祖籍地现在是什么样子,也很好奇我在大陆的生活。”肖鹏说,在台湾期间,他吃到很多美食,也结识很多朋友。周围的人听说他是“大陆姑爷”,都很热情。
2014年,已生育女儿的夫妻俩回到玉溪。他们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御味轩”。在俩人的精心打理下,小吃店的生意逐渐红火。
在“御味轩”的大厅里,有夫妻俩共同绘制的台湾美食地图。店里售卖60余种台湾小吃,牛排饭、台式海鲜炒饭、大肠包小肠、虾片等,都受到顾客喜爱。品尝美食之余,顾客总爱打听台湾哪里好玩,哪家的鱼丸最好吃,什么样的伴手礼最值得买……
“我会向他们介绍很多台湾习俗,比如有人乱丢垃圾的地方,台湾会用‘头上三尺有神明’替代‘禁止乱倒垃圾’;在台湾乘坐公交车时,会遇到司机突然停车下车,他可能是去扶一位过马路的老人......”肖鹏说,“御味轩”成了玉溪人了解台湾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来过这里的很多学生食客毕业后还会回到这里和他聊天。
2020年,因为女儿要上小学,肖鹏和黄郁芬再次开始了异地生活。一个留守玉溪打理小店、照顾父亲,一个带孩子求学台湾。随后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他们的分别再次“拉长”。
今年6月29日,当由台北经深圳中转飞往昆明的CZ3088-CZ6923航班降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阔别三年半的肖鹏和妻女终于迎来团聚,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回到玉溪,肖鹏带妻女吃了久违的牛肉卷粉,重游抚仙湖,参观新建的澄江化石博物馆……
如今,黄郁芬又带女儿回到台湾上学,肖鹏继续留守玉溪,但他们不再害怕分离。
“虽然大家相隔两地,但沟通从未中断,感情也一如当初。”肖鹏说。
在他们共同的小吃店,“御味轩”的招牌上还写有六个大字:“中国心台湾情”。(完) 【编辑:李岩】
央视网消息: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最近,新疆棉花陆续开始收获。在昌吉州玛纳斯县,74万亩棉花陆续进入成熟期,棉农们抢抓有利时机,开始大面积机械化采收新棉。
玛纳斯县南靠天山山脉,土壤肥沃、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是新疆的重要棉花产区,也是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2023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74万亩。在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吕家庄村的万亩棉田里,3台新引进的棉花采收打包一体机正在采收棉花。采棉机能够高效快速地将棉花从棉秆上脱离,采净率高达95%以上。一台采棉机平均每天可采收700多亩棉花,相当于1000名拾花工劳动量的总和。
为确保棉花采收顺利进行,新疆组织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解决技术问题和协调采收机械车辆。目前,新疆棉花自北向南陆续成熟收获,10月5日以后将进入大面积收获,预计新疆棉花2023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
新技术新模式 助力新疆棉花丰产丰收
2023年,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新疆相关科研力量,历经十多年潜心攻关,共同研究推广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新模式,为棉花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新疆,过去种植棉花多采用“矮密早”植棉模式,具体就是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矮密早”模式适宜新疆水资源紧张、蒸发量大的特点,在手摘棉花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棉花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的基础上,“宽早优”植棉新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宽”是指行距拓宽,“早”是指棉花早发早熟,“优”是指原棉品质优良。它是适应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采收、提升棉花生产品质需求的一种绿色、高质、高效、高产植棉新模式。
有了良种,还需要良法。“宽早优”植棉新模式结合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13,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为加快“宽早优”植棉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了“种子企业+科技示范户+轧花厂”的推广应用体系,在新疆累计推广面积4100多万亩。
新设备新工艺 回收棉田农用残膜
2023年,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次实施无水化农用残膜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了新疆第一条生产线,推进棉花的绿色生产。
农用残膜可能被风吹散,或者被水流带入河流和湖泊,不仅会影响土壤和水的质量,还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针对新疆农用残膜回收问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研发了废旧地膜收集利用处理体系。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废旧地膜处理生产线相比,该处理体系无需用水对废旧地膜进行清洗,而是通过粉碎、干洗、筛选等生产流程,把地膜、秸秆、尘土完全分离,直接将分离后的废旧地膜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物流托盘、垃圾桶、窨井盖等塑料制品,减少了水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