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杭州亚运会丨亚奥理事会嘉宾沉浸式体验非遗,感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此次杭州亚运会恰逢中秋、国庆两大节日。为了让各国友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组委会精心准备了精彩的文化活动。
中秋节当天,一场名为“日出东方 月圆亚运”西湖中秋赏月雅集活动在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总部饭店拉开帷幕。来自亚奥理事会(OCA )大家庭的贵宾们沉浸式欣赏、体验极富地域特征的文化盛宴。
此次活动设置了赏月、咏月、品月、赞月、送月五个环节,集合了古琴艺术(浙派)、江南丝竹、木版水印技艺、昆曲、苏州评弹(弹词)等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展演、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各国宾客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亚奥理事会贵宾Nasser Nassiri表示,她的女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因为活动设计了很多交流、体验的环节,他通过亲身体验,对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熟悉,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亚洲-大洋洲克柔术联合会秘书长Amir Sedighi表示,活动很特别、独一无二,能够参与其中体验非常荣幸。
印度奥委会秘书长kalyan Chaubey则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过中秋节,活动很精彩,中国人民很热情,他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时光。此外,他还认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才能,让来宾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悠久。(记者 刘希尧 刘习) 【编辑:曹子健】
央视网消息: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最近,新疆棉花陆续开始收获。在昌吉州玛纳斯县,74万亩棉花陆续进入成熟期,棉农们抢抓有利时机,开始大面积机械化采收新棉。
玛纳斯县南靠天山山脉,土壤肥沃、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是新疆的重要棉花产区,也是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2023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74万亩。在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吕家庄村的万亩棉田里,3台新引进的棉花采收打包一体机正在采收棉花。采棉机能够高效快速地将棉花从棉秆上脱离,采净率高达95%以上。一台采棉机平均每天可采收700多亩棉花,相当于1000名拾花工劳动量的总和。
为确保棉花采收顺利进行,新疆组织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解决技术问题和协调采收机械车辆。目前,新疆棉花自北向南陆续成熟收获,10月5日以后将进入大面积收获,预计新疆棉花2023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
新技术新模式 助力新疆棉花丰产丰收
2023年,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新疆相关科研力量,历经十多年潜心攻关,共同研究推广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新模式,为棉花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新疆,过去种植棉花多采用“矮密早”植棉模式,具体就是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矮密早”模式适宜新疆水资源紧张、蒸发量大的特点,在手摘棉花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棉花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的基础上,“宽早优”植棉新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宽”是指行距拓宽,“早”是指棉花早发早熟,“优”是指原棉品质优良。它是适应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采收、提升棉花生产品质需求的一种绿色、高质、高效、高产植棉新模式。
有了良种,还需要良法。“宽早优”植棉新模式结合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13,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为加快“宽早优”植棉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了“种子企业+科技示范户+轧花厂”的推广应用体系,在新疆累计推广面积4100多万亩。
新设备新工艺 回收棉田农用残膜
2023年,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次实施无水化农用残膜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了新疆第一条生产线,推进棉花的绿色生产。
农用残膜可能被风吹散,或者被水流带入河流和湖泊,不仅会影响土壤和水的质量,还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针对新疆农用残膜回收问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研发了废旧地膜收集利用处理体系。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废旧地膜处理生产线相比,该处理体系无需用水对废旧地膜进行清洗,而是通过粉碎、干洗、筛选等生产流程,把地膜、秸秆、尘土完全分离,直接将分离后的废旧地膜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物流托盘、垃圾桶、窨井盖等塑料制品,减少了水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