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二十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央视网《热解读》栏目特别策划“从‘千万工程’到‘和美乡村’”系列解读文章,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多措并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热解读|“小厕所”里蕴含“大民生”。
“农村改厕,这个事情是我一直关心的。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啊,也知道农村上个厕所是真的不方便。”农村改厕,这件关系群众健康和生活文明的民生“小事”,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大事”。
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彼时的浙江,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不少乡村还有让人“去不得”“嗅不得”“蹲不下”的厕所,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将改厕作为环境整治的切入点之一,由点及面,重塑省域农村人居环境。
20年久久为功,浙江农村的厕所之变,已成为中国“厕所革命”的生动缩影。
“千万工程”实施之初,浙江按照每年2000个村、50万户左右的进度推进农村改厕;2018年起,浙江对全省5万座农村公厕进行改造提升;2020年,浙江启动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浙江的农村公厕逐步迈向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目前,浙江建有6.7万座农村公厕,平均每个行政村3座,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左图: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考察。右图: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考察。
以厕所之“点”带乡村振兴之“面”,事关广大农民健康,事关农民群众根本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念兹在兹,要在农村来一场“厕所革命”,让乡亲们用上卫生的厕所。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2017年1月,他在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家的院落里,为村里的规划提出明确要求:“改厕问题也要科学设计。”几个月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在这次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会议上,“厕所革命”上升至国家层面。
这些年,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问起当地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详细询问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
在山西吕梁山区考察时,他来到刚刚乔迁新居的宋家沟新村村民张贵明家中挨屋察看,为张贵明家里生活条件改善、用上了冲水马桶感到由衷高兴。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他充分肯定“厕所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成果,提出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再次强调要在农村来一场“厕所革命”。
农村“厕所革命”绝非一时之功。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改厕需要摸清底数,分区分类科学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盯紧了其中要害:“全国气候生态环境千差万别,经济生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种改厕方法?一些地方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所以我多次作出批示。”
总书记所作的批示中,有两份间隔不久。一份告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切勿死灰复燃。”一份嘱咐:“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抓得细,又抓得实。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
2019年,八部门联合就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发布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农村改厕工作。
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公布,提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些年,农村改厕成绩有目共睹。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抓的“连茅圈”早已成为历史。2022年,全县改造提升农村厕所4.8万座,实现了应改尽改。
在完成“厕所革命”的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村里每个家庭的卫生状况都变好了,村容村貌也更加干净整洁。
在吉林延边光东村,水冲式厕所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村民感叹“厕所变了样,生活大不同”。
今日之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但要让“厕所革命”之光照亮每村每户,仍然任重道远。就像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蔡纯琳
视 觉丨张紫曦
校 对丨李珊珊 王卓婕 宋春燕 梁雅琴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新社长沙7月1日电 (记者 陈康亮)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火热进行中。在此间举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中非合作高峰对话论坛上,与会人士聚焦企业社会责任等话题,积极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在非洲走好共同发展之路。
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参赞李壮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以互利共赢理念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将为非洲减贫事业作出新贡献,为非洲发展振兴带来新机遇。中方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本土化经营,让普通民众成为中非合作的最大受益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许多在非中国企业将创造就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赵鹏表示,包括中兴通讯在内的大量中国出海企业都注重雇佣、培养当地员工。中兴通讯从1997年进入非洲市场,公司在非洲以及全球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非洲员工的参与。目前仅在非洲区域,归属于中兴通讯以及为中兴通讯服务的本地员工约2000人,占比超过70%。
赞比亚商业、贸易与工业部常秘穆隆戈提表示,在赞中资企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为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感谢中方企业带来的帮助,也期待中方企业能更深入社区,开展更多公益活动。
公开资料显示,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在非企业更好融入当地,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于2021年发起“百企千村”活动,计划在2022至2024年的3年时间内,进一步动员至少1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惠及上千个非洲村镇,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及民生改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张湘看来,非洲国家有着不同于其他大陆国家的发展特点:当前工业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人口相对年轻有活力,但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社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应该放在本土化经营和提升发展水平等方面。
赵鹏表示,中兴通讯深刻理解非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未来将大力推进当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回馈当地社会,为推进非洲数字化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如何引导在非中企更好回馈当地社会?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飞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中非双方要完善政策支撑,促进企业发展。中方将同非洲国家深化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加强经贸服务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企业更好走进非洲、融入当地。二是企业要践行使命担当,为增进民生福祉履责于行。广大企业开展非洲合作,要将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为企业战略,并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联盟要发挥好平台作用,为深化务实合作汇聚合力。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是凝聚中国在非洲企业力量的重要平台,要在政策指引、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增强履责意识和能力。(完) 【编辑:张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