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上官云)“训练得当的话,就一般写作而言,人工智能很可能也写得不错。这就意味着,写作者要提高创造力和创新的能力。”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著名作家李敬泽如是说道。
大学毕业后,李敬泽逐渐开始写作。几十年来,他写过大量评论文章,著有《会饮记》《咏而归》等作品。前段时间他又出版了一部《上河记》,记录了在黄河沿岸看到的风土人情。
写作时,他努力避免在文章中出现古板的“文人气”,面对真实的生命感受和人生经验,努力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轻易借用现成的套路和腔调。
网络时代,感受到视频媒介发展的蓬勃生机,李敬泽又策划、主持了一档人文谈话视频节目《文学馆之夜》,与嘉宾一起聊文学、聊创作,文学馆的猫也随之走红。
作家李敬泽。出版方供图
他说,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了解那些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同时从文学角度出发,将对于世界、生活、生命的理解以新媒体的形式传递出去。
《上河记》收录了15篇散文,源自李敬泽多年前的一次旅行。2000年,李敬泽曾作为“走马黄河”考察团作家之一,前往黄河中游地区开展社会文化考察,度过了一段感触极深的日子。
他将那些记忆写成文字,记录下行程中看到的风土人情。在《上河记》中,一篇散文对应一日的行程,如同旅行日记,当年行走黄河的轨迹一目了然。
文章聚焦凝固着历史痕迹的旧牌匾、楹联、村庄,以及当地特有的物产和节日风俗,村街深处“上了年纪”的楼阁、枝枝丫丫伸向天空的木架子……处处蕴藏着神奇的文化密码。
写于2000年的文章,带着一些年轻人观察世界的羞涩与好奇。李敬泽并不否认这一点,“短视频时代,世界上一些地方在视觉上完全祛魅,这种好奇心反而显得比较重要、难得。”
“作家中的考古者”
自开始写作以来,李敬泽在文章中习惯于探讨事物的文化深度、历史深度,在日常生活中探寻风景背后的故事。久而久之,有不少人称其为“作家中的考古者”。
《上河记》也是如此。那些黄河流域的山水风物,在李敬泽眼中并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富有历史和文化积淀。“正因如此,这些景观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他说。
《上河记》。出版方供图
为了记录沿途风物,他亲手绘制了路线图、城堡平面图。“我很有兴趣地手记了很多老地方,那时很年轻,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旅行往往成为李敬泽探寻当地风土人情的契机:旅行可以让人们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发现自我,拓展生命的边界。相较于通过阅读获取间接经验,旅行往往可以得到深刻的感悟。
“旅行和旅游不同。旅行不是简单地看看风景,而是要透过风景,真正认识这个广大、丰富的世界。”他认为,旅行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增加见识,也可以助人成长。
人工智能与文学写作
从少年时代起,李敬泽读了很多书,但很长时间内都没想过要成为一名作家,“大学毕业后我做文学工作,慢慢开始写东西。就好像在饭馆工作,做着做着就成了厨子。”
他没有刻意去规划阅读的内容和时长,“就好像我们吃饭,能说吃了哪碗饭有用、哪碗饭没用吗?古人讲开卷有益,有很多东西是在阅读中无形积累起来的。”
年纪渐长,他努力避免在文章中出现古板的“文人气”,生命是鲜活的,因此写作者应当面对真实的生命感受和人生经验,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轻易借用现成的套路和腔调。
那么,ChatGPT的火爆,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李敬泽觉得,人工智能的写作能力很可能会越来越强,同时也对文学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家李敬泽。出版方供图
“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人工智能训练得当,在掌握大量语料和逻辑的基础上,很可能也写得不错。”在李敬泽看来,这就意味着,写作者要提高创造力和创新的能力。
就在前段时间,由李敬泽策划并主持的《文学馆之夜》播出了。这是一档人文谈话视频节目,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录制,以话题聊天的形式,展现了文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联。
回顾做节目的初衷,李敬泽说,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了解那些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同时从文学角度出发,将对于世界、生活、生命的理解以新媒体的形式传递出去。
“就好比博物馆,将无数宝贝保存好、收藏好,这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要让那些珍宝活起来,融入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他说。
对当下盛行的短视频,他觉得,我们要看到短视频巨大的影响,但也不要过于大惊小怪。“书面的阅读与书写,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是我们文明的根基所在。”
“文学的具体形式会有变化,但它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其中承载的人的思想、表达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它会消失。”李敬泽说。(完)
【东盟专线】西博会促中泰各领域合作“亲上加亲”
中新社成都7月1日电 (记者 岳依桐)节奏明快的歌舞表演吸引观众驻足,中文、泰文交杂的招呼声四处响起,乳胶枕、化妆品、膏药、水果干等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产品纷纷亮相……7月1日,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泰国国家馆里,洋溢着热情氛围。
泰国是本届西博会的主宾国,其国家展馆人气颇高。“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了解产品特点和销售情况,宣传单已送出去几百份。”泰国一家乳胶枕企业的负责人阿奈因产品受到关注而欣喜,“中国是泰国的好朋友,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此行希望与更多中国企业建立合作,搭建更畅通的销售渠道”。
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泰国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泰一家亲”的美好故事不断上演,通过西博会等重要平台,双方正加快“双向奔赴”脚步,盼“亲上加亲”。
作为西博会的主办地,近年来,四川与泰国各领域合作交流也不断深入。据了解,去年双方进出口额达126.8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1月至5月,双方进出口额保持20%以上增长。本届西博会推出数场与泰国相关的活动,其目的十分明确:促进交流合作。日前,专程前来参加西博会的泰国国会上议院议长蓬佩也表示,“泰国愿意与四川保持密切合作,并提供相关支持。”
6月30日举行的中国(四川)—泰国投资合作交流会上,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表示,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以及中老铁路开通,四川愿与泰国进一步加强在投资、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从市场潜力和营商环境等方面来看,泰国很适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成都至诚华天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旭介绍,公司2011年就进入泰国,成立了亚洲复合材料(泰国)有限公司,主营制造、销售玻璃纤维纱、玻璃纤维毡,2022年销售收入达7.44亿泰铢。“目前公司正计划在泰国建设第二条池窑玻璃纤维生产线。”
在中泰经贸交流不断深化的当下,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愈发被泰国企业家看好。以四川为例,第一家进入该省的外资企业,便是泰国的正大集团,目前泰国已累计在川设立企业117家。
本届西博会期间,泰国天丝集团中国区总裁曾森鸿透露,总投资金额约20亿元的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投产,满产后年产值约50亿元,主要辐射中国西部地区市场。
曾森鸿表示,今年适逢红牛品牌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推进,相信中国西部地区与泰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空间广阔”。
实际上,中泰的“双向奔赴”绝不仅限于经济合作,在文化、旅游、教育、人文等方面,双方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展,交流层次持续提升。地区交流作为中泰合作的重要环节,交流成果也颇为丰硕。
举例而言,目前四川和泰国已有各级友城11对,双方多所高校也依托校际合作在汉语、中医药等项目上进行师生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成都中医药大学还与泰国卫生部共同制定了泰国第一部国家中医药标准《泰国中药质量标准》。
中泰交流合作的故事未完待续,而西部大省四川也期待与泰国开展更多合作,正如杨兴平此前所表示,“希望双方加强互访和交流,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往、多走动,碰撞出更多合作的火花”。(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