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7月1日电 (记者 林波)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7月1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开幕,在内容上主要展出16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本次宁波特展设置了“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和“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四大板块。
以“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部分为例,其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出版打样稿,涵盖历代重要名家、流派的代表性画作,生动呈现汉唐气象、宋韵无尽、元气淋漓、明丽煊耀、清流回荡。
游客在“镜厅”观展。 林波 摄
“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是有关宁波题材的展区。宁波因海道辐辏,物货丰衍,商舶往来频仍,成为中国海上丝路的三大主港之一,在中国对外交通史,特别是东亚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宁波文化底蕴深厚,艺文名家辈出。
据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介绍,在“大系”入编画作中,就有不少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不少书画名迹经由宁波出口、流播海外,它们不仅是宁波历史文化的宝贵史料、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该板块汇聚了180余件(套)宁波相关作品,为第一次集中展示,部分还是首次亮相,重点呈现唐宋元时期的宁波与书画东传,明清宁波画家与书画收藏,以及历代画家作品中的宁波等情况。
游客观展现场。 林波 摄
据悉,该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大学、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市文联、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承办,将持续至10月7日。(完)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上官云)“训练得当的话,就一般写作而言,人工智能很可能也写得不错。这就意味着,写作者要提高创造力和创新的能力。”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著名作家李敬泽如是说道。
大学毕业后,李敬泽逐渐开始写作。几十年来,他写过大量评论文章,著有《会饮记》《咏而归》等作品。前段时间他又出版了一部《上河记》,记录了在黄河沿岸看到的风土人情。
写作时,他努力避免在文章中出现古板的“文人气”,面对真实的生命感受和人生经验,努力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轻易借用现成的套路和腔调。
网络时代,感受到视频媒介发展的蓬勃生机,李敬泽又策划、主持了一档人文谈话视频节目《文学馆之夜》,与嘉宾一起聊文学、聊创作,文学馆的猫也随之走红。
作家李敬泽。出版方供图
他说,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了解那些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同时从文学角度出发,将对于世界、生活、生命的理解以新媒体的形式传递出去。
《上河记》收录了15篇散文,源自李敬泽多年前的一次旅行。2000年,李敬泽曾作为“走马黄河”考察团作家之一,前往黄河中游地区开展社会文化考察,度过了一段感触极深的日子。
他将那些记忆写成文字,记录下行程中看到的风土人情。在《上河记》中,一篇散文对应一日的行程,如同旅行日记,当年行走黄河的轨迹一目了然。
文章聚焦凝固着历史痕迹的旧牌匾、楹联、村庄,以及当地特有的物产和节日风俗,村街深处“上了年纪”的楼阁、枝枝丫丫伸向天空的木架子……处处蕴藏着神奇的文化密码。
写于2000年的文章,带着一些年轻人观察世界的羞涩与好奇。李敬泽并不否认这一点,“短视频时代,世界上一些地方在视觉上完全祛魅,这种好奇心反而显得比较重要、难得。”
“作家中的考古者”
自开始写作以来,李敬泽在文章中习惯于探讨事物的文化深度、历史深度,在日常生活中探寻风景背后的故事。久而久之,有不少人称其为“作家中的考古者”。
《上河记》也是如此。那些黄河流域的山水风物,在李敬泽眼中并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富有历史和文化积淀。“正因如此,这些景观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他说。
《上河记》。出版方供图
为了记录沿途风物,他亲手绘制了路线图、城堡平面图。“我很有兴趣地手记了很多老地方,那时很年轻,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旅行往往成为李敬泽探寻当地风土人情的契机:旅行可以让人们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发现自我,拓展生命的边界。相较于通过阅读获取间接经验,旅行往往可以得到深刻的感悟。
“旅行和旅游不同。旅行不是简单地看看风景,而是要透过风景,真正认识这个广大、丰富的世界。”他认为,旅行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增加见识,也可以助人成长。
人工智能与文学写作
从少年时代起,李敬泽读了很多书,但很长时间内都没想过要成为一名作家,“大学毕业后我做文学工作,慢慢开始写东西。就好像在饭馆工作,做着做着就成了厨子。”
他没有刻意去规划阅读的内容和时长,“就好像我们吃饭,能说吃了哪碗饭有用、哪碗饭没用吗?古人讲开卷有益,有很多东西是在阅读中无形积累起来的。”
年纪渐长,他努力避免在文章中出现古板的“文人气”,生命是鲜活的,因此写作者应当面对真实的生命感受和人生经验,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轻易借用现成的套路和腔调。
那么,ChatGPT的火爆,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李敬泽觉得,人工智能的写作能力很可能会越来越强,同时也对文学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家李敬泽。出版方供图
“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人工智能训练得当,在掌握大量语料和逻辑的基础上,很可能也写得不错。”在李敬泽看来,这就意味着,写作者要提高创造力和创新的能力。
就在前段时间,由李敬泽策划并主持的《文学馆之夜》播出了。这是一档人文谈话视频节目,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录制,以话题聊天的形式,展现了文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联。
回顾做节目的初衷,李敬泽说,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了解那些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同时从文学角度出发,将对于世界、生活、生命的理解以新媒体的形式传递出去。
“就好比博物馆,将无数宝贝保存好、收藏好,这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要让那些珍宝活起来,融入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他说。
对当下盛行的短视频,他觉得,我们要看到短视频巨大的影响,但也不要过于大惊小怪。“书面的阅读与书写,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是我们文明的根基所在。”
“文学的具体形式会有变化,但它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其中承载的人的思想、表达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它会消失。”李敬泽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