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7月1日电(张远 于海 陈燕)“向快乐出发,世界那么大。任风吹雨打,梦总会到达。”夏日的清晨,在秦岭大山深处,被阡陌纵横的田野、黛瓦白墙的村居所环抱的杨庄小学,响起美妙的音乐声,全校近200名师生在操场上,跳起花式课间操。
杨庄小学,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元墩镇杨庄村,这里教育环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西安局”)八个定点帮扶村之一,学校辐射4个自然村,其中3个都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校师生200名,60%以上学生为留守儿童,很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
图为孟露(前排中)带孩子们排练扇子舞。 国铁西安局 供图
2021年,国铁西安局发起前往勉县担当学生社团活动辅导员的支教号召,汉中车务段汉中车站客运员孟露成为了第一批支教老师。
背着满满一箱玩偶、学习用具、绘图纸、学习用具等“爱心”物品,孟露出发了。到了学校,她主动了解教学工作安排,积极向学校老师、驻村工作队了解排查学生基本家庭情况。利用周末时间,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根据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制定重点帮扶学生计划。
图为孟露(前排中)与孩子们合影。 国铁西安局 供图
孟露在杨庄小学担当二、三年级和五、六年级的科学、音乐课的任教老师。结合学校地处山区,缺乏相应艺术老师的现状,她观看名师公开课视频,精心备课,从最基本的音符、节奏入手,为孩子们普及基础乐理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基本能根据简谱,唱出相对应的音乐旋律,这让孟露特别高兴。
她利用教学间隙,组建杨庄小学第一个合唱团,孩子们演唱的曲目《布谷鸟》在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中,取得了第一名好成绩。成绩虽小,却让孟露非常振奋。紧接着,她为孩子们编排的花式课间广播操《向快乐出发》也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为了更有特色,孟露还专门开设了特色少先队员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眼界,还让他们的语言交流、组织能力和思想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图为孟露(前排中)与孩子们合影。 国铁西安局 供图
除了教学以外,孟露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希望成为她们的知心大姐姐。她常常利用晚自习或下课时间,与孩子们谈心、玩耍,她暖心的话语和亲切的微笑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与信任,她还选择了3名家庭条件较为特殊的学生,作为支教帮扶的重点。其中年仅8岁、与70多岁高龄,且有语言、听力障碍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白思杨更是得到了她悉心照顾。她为小思杨洗发、洗澡,学习进步时还会奖励她漂亮的发卡。
去年春运,孟露在积极参加车站春运志愿服务的同时,还为小思杨准备了新年礼物,并邀请小思杨乘坐公益小慢车和“复兴号”动集动车组列车去参加列车上的“庆小年”文化春运活动,让孩子不仅圆梦了坐火车的梦,还参观了高铁车站,感受外面的世界。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山区留守儿童,了解他们求学的不易,孟露创作了支教系列漫画日记,注册“lulu支教日记”公众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记录她在学校的支教工作以及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村孩子的生活日常,见证他们的成长。
“lulu支教日记”发出后,引起了广东省一位退休老教师黄奶奶和汉中车务段团委的关注,他们在天冷时提前为孩子购置新棉被、毛毯、被罩、棉衣、鞋子以及学习用具、课外书等,为孩子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lulu支教日记”还吸引了其他驻村帮扶单位,积极为学校捐赠物资近8千余元,为孩子们配备了新文具以及种类丰富的阅读书籍、新的教学设备,保证了2个班42个孩子,人手一个新乐器。
为了增加当地老乡的收入,让孩子们都能顺利上学,2022年暑假,孟露联合“四镇八村”的驻村干部,通过走访村民、实地参观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帮扶村的特色农产品,并通过抖音直播、公益小慢车展销等多种形式助力农产品销售,在短短2个月内累计销售农产品3.7万斤,帮助村民增收29.5万余元。(完)
中新网福州7月1日电 (叶艺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两岸同胞的根,但中华文化不能只着眼历史,我们也要看到台湾同胞多年来创造的,诸如青瓷文化等各种优秀文化,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展厅前,国台办干部培训中心原主任王杰感慨道。
6月30日下午,为期一个月的“天地炼翠·中华传情”翡翠青瓷特展在福州ICC升龙环球中心开幕。此次共展出由台湾当代陶瓷艺术家何志隆几十年潜心研究创作,并于2018年得到国家文物局认可,收入在出版书籍《翡翠青瓷》中的30件作品。
展览上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瓷作品吸引了参展者的眼球,千变万化的翡翠青瓷釉面艺术让人近距离地感受到远古青瓷的当代风华。
图为参展嘉宾在参观拍照 叶艺琳 摄
“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感到骄傲,‘china’这个青瓷文化,足以代表我们中国人。”出生台北的何志隆从事陶艺创作近30年。2009年,何志隆在台东山区创建了自己的柴烧窑场“志窑”,自行独创柴烧“自由落灰上釉法”,由于窑的内部结构和温度控制都要靠其自己摸索研究,他前后13次把窑炉推倒、重建,几番试炼后终于在2011年,烧造出了近乎完美的“翡翠青瓷”。
“如果能够透过翡翠青瓷,通过文化将两岸联系在一起,是我的荣幸。”何志隆告诉记者,得以成功烧制翡翠青瓷离不开妻子方桂陈的支持。在他遭遇挫折耗尽多年积蓄时,默默包容并全力支持丈夫事业的方桂陈毅然决然地回到福建老家变卖了自己唯一的房产。“这次我和爱人一起回到福建,也是抱着想把翡翠青瓷奉献给祖国大陆的想法。”何志隆说。
图为翡翠青瓷作品 叶艺琳 摄
如今,何志隆的翡翠青瓷已获得了海峡两岸陶瓷界的赞许,还被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卷主条目。“何老师烧一窑需要500至700个小时,其烧制过程放弃任何的科技辅助,充分体现其在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学习继承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建中表示,独具审美意韵的青瓷连结了文化,承接传统技艺,真切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当代的陶瓷美学的突破与创新结合起来。
对于两岸陶瓷文化沟通交流的不断加深,著名藏家马毓鸿表示,“何老师把历史长河中遗失的工艺给找回来,说明两岸的文化是连接在一起的。”(完)